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看理工 -> 正文
媒体看理工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世界水日谈生态——每一寸生态,都值得被善待
2020-03-23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是李白笔下一泻千里的水。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是欧阳修心中波光潋滟的水。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是杨万里眼中利万物而不争的水。


水,作为生命的源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物质资源之一。可是现如今,我们的水已经不如诗句般美好。工业废水的肆意排放,导致80%以上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被污染,水资源保护刻不容缓。


为了唤起公众的水意识,建立一种更全面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体制和相应的运行机制,1993年,联合国大会将每年的3月22日定为“世界水日”,并以不同的主题展开研讨和交流,共同为世界水问题的解决做出努力。


今天是第二十八届“世界水日”,3月22日-28日也是第三十三届“中国水周”。此时,我想和同学们谈谈生态。


我国的“水”存在两大主要问题:一是水资源短缺,二是水污染严重。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水资源短缺是既定的事实,如果我们合理开发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避免水资源破坏,减少水资源浪费,一样可以用智慧化腐朽为神奇。但是过去的我们并没有优化配置水资源。由于过度开发和未能合理使用水资源,中国浅层地下水资源污染比较普遍,大约有50%的地区遭到一定程度的污染,约一半城市市区的地下水污染比较严重。


与水资源一样面临严峻形势的,还有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气象变化。


由于人类焚烧化石燃料、砍伐森林、焚烧树木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大量的温室气体导致地球温度上升,产生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使世界各地极端天气引发的自然灾害明显增多,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不仅如此,由于陆地温室气体排放造成大陆气温升高,与海洋温差变小,进而造成了空气流动减慢,雾霾无法短时间被吹散,很多城市因此雾霾天气增多,严重影响人类健康。


为纪念世界气象组织的成立,也为了提升人类对气候变化的认识,每年的3月23日被联合国定为“世界气象日”。


2020年,世界气象日和世界水日共用同一主题——“气候与水”,再一次强调了气候和水作为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都是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和减少灾害风险等全球目标的核心,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苏轼笔下的生态是“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般美好。可是大自然美好的景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应该是建立在人类对生态资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基础之上的。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任何国家和个人都不可能独善其身。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把生态文明纳入国家战略的执政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十八大报告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就“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了制度安排,宣示了迈向生态文明建设“中国之治”的坚定决心。


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在多个场合用“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比喻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强调两者之间是相互支撑、相互转化的。俗话说得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如果我们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肆意挥霍“绿水青山”,终有一天会“吃祖宗的饭,断子孙的路”。因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需要每一代人的努力。


如今,随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得到深入宣传、贯彻和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共识进一步得到夯实,生态环境治理的模式和措施更加成熟,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正在实现绿色转型。


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成就来之不易,需要我们这一代人继续方向不变、力度不减。我们珍惜水资源、呵护气候环境,因为每一寸生态,都值得被善待,而每一寸被善待的生态,也一定会带给我们一个更加美丽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