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看理工 -> 正文
媒体看理工
《中国教育新闻网》——“思政英语老师”徐德伟
2020-06-12

日前,《中国教育新闻网》以《“思政英语老师”徐德伟》为题,报道了威尼斯官网语言文化学院英语教师徐德伟在教学实践中的新探索,全文如下:

1929cc威尼斯青年教师徐德伟在他的学生中有个绰号——“思政英语老师”。

“一直以来我都无法真正喜欢英语,觉得它就是一种枯燥的工具。然而这学期徐老师让我改变了这种观点。老师总是结合时政来锻炼我们的英语能力,一学期下来我不仅英语水平提高了,而且了解了国家的时政、经济发展状况和人民生活的改变,感觉受益匪浅。”汉语言学专业2018级学生孙昕燃这样说。

被学生们评价如此之高的徐德伟,是1929cc威尼斯一名普通的英语老师,他的不普通在于,他总能带给学生们不同于以往的英语学习体验。徐德伟的课堂上有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环节——双语学“习”时间。他事先将习近平总书记的各类讲话整理出来,课上分专题分系列带着学生一起用汉语和英语进行表达。“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越要确保粮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总书记的这些经典语句,徐德伟都在课堂上带领学生一一翻译成英文。

一开始,学生们觉得以自己的水平翻译起来很困难,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通过徐德伟对其中重点词语的讲解,他们发现,这些看起来特别“高大上”的内容,其实用四级词汇甚至高中词汇就能自如地翻译成英文,学起来很有成就感。

除了每堂课10分钟的双语学“习”时间,徐德伟课上的其余时间也都充满了思政味儿。譬如学到alleviate(减轻)这个词,他会讲“减轻贫困”如何表达,进而引申出“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战”的英语表达。“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诗词,也经常被徐德伟当做翻译教学的素材。学生们在练习翻译的同时,不知不觉培养了自己的人文素养。

本学期停课不停学期间,为了让学生们及时了解疫情发展态势和疫情防控知识,徐德伟把重要疫情通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疫情的重要指示等内容做成小专题,用英汉双语的形式推送给各班级群,并同时在微信朋友圈发布,有力增强了学生们的疫情防控意识、生命健康意识、家国情怀意识和制度自信意识,在学生中和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随着复课开学,学校目前已全面恢复线下教学,但徐德伟认为,线上教学的小组讨论、大组汇报、个别答疑等教学方式依然可以沿用。线下教学几周来,徐德伟把近期国内外的重要事件、抗疫楷模故事、两会精华等内容带入课堂。课上他带领学生一一攻克难点表达,课下他让学生们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把相关段落翻译成英文,每组派一个代表下节课进行汇报,由他进行点评、答疑,并给出参考答案。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大家都为可以用英语表达时政内容而无比自豪。

讲带思政味儿的英语课,课前要投入大量备课时间,还要时刻关注时事、更新授课内容。为什么要花费如此大的精力做这件事?“因为我觉得新时代的英语课不应该只承担教学生词汇、语法的任务,更应该让他们学会如何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徐德伟说。

有了这种想法后,2011年起,徐德伟开始将自己喜爱的政治、历史、古诗词等内容加入教学中。同时他也在思考一个问题:新时代大学生能用所学的英语为国家、为社会做些什么?

“西方有些国家之所以对中国有各种偏见,我认为还是民间交流不够,他们不了解真实的中国,不了解中国博大精深文化的内涵。所以,需要我们中国人去学好英语,主动宣传我们的国家。”徐德伟说。

2013年,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进行了重大改革,将句子翻译改成了段落翻译,专门介绍中国社会和文化。这印证了徐德伟的观点——走出去,一定要走出去,传播中华文化,发出中国声音。于是,他尝试着把越来越多的思政内容融入到教学之中,并意外地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每年开学第一课,徐德伟都会问学生三个问题,他称之为新时代大学英语学习“爱国三问”:你了解中国吗?你愿意对外介绍中国吗?你能对外介绍中国吗?让学生从一入学就了解英语学习的使命。关于三全育人的内容,徐德伟精心打造老徐牌“课堂思政”系列,将传统文化、党史等中国元素融入课堂教学,润物细无声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人文素养和文化自信。

他还利用课余时间编写了老徐牌大学英语思政辅导教材,旨在为同行提供思政内容进英语课的参考。目前20万字的初稿已经完成。

“从徐老师的英语课上,我了解了传统文化,祖国的发展,国家政策,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青年的要求……希望未来有一天,我能够用英语向外国友人介绍我们伟大的祖国。”1929cc威尼斯电气工程专业2019级学生平康旗的话代表了众多学子的心声。(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陈欣然)